我与鲁迅相遇——鲁迅研读大作业

晦涩难懂的文字,一针见血的批判,是我对这位别人口中的“神”的初印象。人们总在他的名字前面加上许多的前缀,而这,也令幼时的我对他和他的文字产生了畏惧。

人们常说,他是思想家,有政治远见,有斗争精神,是“圣人”。

人们常说,他是革命家,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,掀起思想解放的潮流,是中国危难之际的“救世主”。

人们常说,他是文学家,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,有《呐喊》,有《彷徨》,有《朝花夕拾》。我们应多读,深读,或者说,奉为神作,拜读。

人们都用一种描述神的语气去描述他,趋向于一种意识,嗯,怎么不像他笔下的人呢?

或许,他的伟大,恰好正是因为读他作品的人都有他笔下角色的特点,都是他笔下角色的影子。

我是《呐喊》里的阿Q,我会在不如意时用“精神胜利法”;我是《呐喊》里的孔乙己,我会放不下我的面子,有我脱不掉的长衫;我也是《呐喊》里的华老栓,我有我愚昧无知的一面。

不止我,我们都是。从来没有非黑即白的人,大家都是灰色的,区别只不过是含黑和白的量的多少不同罢了。我们都有人性的黑暗面,而这些多多少少都在他创造的角色的身上。他的文章帮助我们认识那时的世界的人,现在的世界的人,未来的世界的人,更是现在的我们自己本身。像照镜子一般,试图照出自己“黑暗”的那一面。

但是至少,我是幸运的。我不是《风波》里的六斤,我的家人不会对我说“一代不如一代!”。这个世界仍是充满希望的,不是吗?

我感受过《阿长与<山海经>》中的温情,感受过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》的童年乐趣,也感受过《藤野先生》中的师生情。如同冬日阳光一般,温暖他,温暖我,温暖我们。

人生有三重境界,看山是山,看水是水;看山不是山,看水不是水;看山仍是山,看水仍是水。对这个世界无知,感受这个世界的荒谬,继续热爱这个世界。

罗曼罗德曾说,“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,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”。而对我们,读他的文章认识自己的“坏”,明白世界的“阴霾”,或许会使我们对这个世界不再那么的热爱,对我们自己不再那么的喜爱。但是,读他的文章也能让我们发现生活缝隙中的美好,或许呢,多用用所谓“精神胜利法”,继续去热爱这个世界,热爱自己的生活,热爱自己,去发光发热,成为闪闪发光的自己,像他一样,感染更多的人。

仅凭我浅薄的认识,大抵是无法完全理解他了,但正如安伯托.艾柯说,“一切阅读都是误读”,他能带给我的精神财富,大多都在此文中了。

读他的文章,有亲切感,是你,是我,也是他,她,又或是它。如此说来,或许便没有那么畏惧他了。

“今天晚上,很好的月光。”我与你时隔一百余年沐浴着同样的月光,谢谢你,鲁迅,又或者叫你,周豫才先生。

评论

  1. 2024年1月7日写完的,既然建了博客,那就也丢上来罢

    回复删除

发表评论

热门博文